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

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,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!

你的位置:国内股票配资实盘排名-十大可靠的配资公司 > 十大可靠的配资公司 >
清代“三国志”题材精刻版画的艺术价值
发布日期:2024-04-19 15:10    点击次数:56

引言

作为中国小说史上的畅销书籍,《三国志》一直被不断刊刻,特别是明清之际,有不精美的版本。清代“三国志”题材的版画,在艺术风格上百花齐放,其艺术价值并不亚于明代同题材版画。

清初到清晚期“三国志”题材的精刻版画反映出清代版刻的绘刻技艺水平,能够厘清清代版画艺术风格的演变,从而挖掘整理清代版画的艺术成就。

从明代开始,知名画家和刻工名匠的合作,使版画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得到极大的提升,精绘精刻的版画具有造型生动、线条流畅、精丽工致等艺术特点,观赏收藏价值极高。

一、清初“三国志”题材版画的艺术价值

清初“三国志”题材版画在整体风貌上还保物造型生动,非常注重人物与故事场景的融合。

清初刊本《毛声山评点三国志绣像金批第一才子书》的240幅版画插图,与明代鼎盛时期

双面连式的版刻插图不同,此版为每半页表现一个场景,故事情节连贯且富于戏剧冲突,人物形象生动饱满且动态感极强。此刊本版画表现战事的版刻插图较多。

例如,“刘玄德斩寇立功”与“虎牢关三战吕布”版画插图,都是绘刻刀马人,人物虽然不是瘦长体型,但是脸庞圆润、面带微笑,刀法上呈现出受到徽州版画的影响。

但是又具备场景装饰性强、讲究细节、工致考究的艺术特征。此版为上洋大魁堂藏版,其插图画面适当留白,突出主要人物,背景与明万历时期一些建阳刊本的《三国志》相比更为简洁。

此版表现战场环境时,山石旁伴有大片烟云,突出了战时尘土飞扬的感觉。刘备双手持剑,骑马追赶敌人时飞扬的马尾,以及吕布与刘、关、张三人厮杀时惊厥回头的战马,都衬托了战事的激烈程度。

此外,仙鹤、梅花鹿的动物形象时常出现在插图一角,起到点缀作用,例如“安喜张飞鞭督邮”“吕布刺杀丁建阳”“司徒王允说貂蝉”及“陶恭祖三让徐州”等多幅版画。

留着明代版画的特点,绘刻精细、线条流畅,人物造型生动,非常注重人物与故事场景的融合。苏州版画在清初较为兴盛,很多版画精品也出自这一时期。

例如清康熙年间苏州绿荫堂刊本《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》插图,建筑、景物与人物衣纹、神态等无不精雕细镌,一望便知是典型的苏州版画插图风格。此版插图中,山石树木往往带有典型的中国传统山水画意味。

其一,构图布局充分利用版面有限空间,巧妙运用建筑物、植物、山石等营造画面层次感,景物与房屋布局精致,并且注重基本透视法则;其二,树木遒劲、山石以皴法点染,带有山水画笔法特征。

其三人与环境比例协调,人物身材修长、富于动态,眉眼细长、下颌微圆、脸型饱满,端庄优雅,突显出苏州文人的审美趣味。

绿荫堂刊本“凤仪亭布戏貂蝉”插图,吕布与貂蝉人物身形瘦长,神态生动,二人背后的亭

子为苏州常见的六角攒尖顶,亭子旁的太湖石假山与假山后面宽大的芭蕉叶,共同构成典型的苏州园林布局。

董卓在假山之后窥见二人,双手举过头顶,怒目圆睁,帽翅翘起,生动刻画出其惊讶之余、勃然大怒的状态。相比于此版,清初刊本《毛声山评点三国志绣像金批第一才子书》中相同题目的插图则显得有些平淡,不如此版富于戏剧性。

二、清中期“三国志”题材版画的艺术价值

清中期“三国志”题材版画在整体上注重人物造型的刻画,意在通过增加细节来丰富人物形象,力求突出人物特点,使人物贴合文本描述。

此时期“三国志”题材版画人物造型较清初显得更加修长、圆润,刻工刀法变化更加多样化,在衣纹等细节的处理上,能看到陈洪绶《水浒叶子》的影响。

以“糜夫人”像与“曹操”像为例,雍正十二年致远堂启盛堂合刊本《官板大字全像批评三国志一百二十回》与清初刊本《新刻按鉴演义京本三国英雄志传》的版画类似,都是人物绣像,大致造型一致。也都是上文下图式,图赞文字也相同。

但二者有一些不同:其一,雍正本共有40幅绣像,多于清初本的24幅;其二,清初本的图赞都是采用统一手书字体,而雍正本图赞的书法字体多样,丰富了阅读感受,也增加了审美趣味。

其三,清初本绣像木刻刀味十足,图文中有分割线,雍正本绣像的人物线条更加柔和流畅,精工雕镂,人物眉眼带笑,带有徽州版画风格。

表达衣纹所用刀法与镌刻五官、须发不同,线条充满古拙之气,强化了衣袖随风飘动的效果,体现出清中期金陵版画的大致特点,而且图与文之间没有分割线,增强了画面整体感。

三、清晚期“三国志”题材版画的艺术价值

清晚期“三国志”题材版画以人物绣像为主,力求在突出人物形象的前提下,增加一些创新手法,包括采取主副图形式,以及增加与人物有关的场景设置等。

书中以三国人物绣像画为主图,副图中用书卷、器皿、铜镜、刀剑、盾牌等器物陪衬,巧妙地呼应了主图。

例如,主图中之右侧人物为“张松”绣像,人物造型及神态刻画生动。左侧则引用了《三国志通俗演义》中的诗句“古怪形容异,清高体貌疏……胆量魁西蜀,文章贯太虚。”

副图中有一瓷瓶、一辅首衔环花瓣形瓷洗和一卷《西川图》,《西川图》呼应张松向刘备献西川地图的情节。

“孔融”绣像,主图为孔融,副图中有卷轴装和线装书籍若干,以及一把酒壶和两个形状不同酒杯的插图。这种主图与副图相呼应的形式,在清康熙刻本《南陵无双谱》中也有类似的展现。

四、清代“三国志”题材版画的艺术贡献

清代版画延续了明代版画工艺,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扬、创新,丰富了中国版画的艺术表现形式,为古籍版画注入了更多文化内涵。

清代“三国志”题材版画,在不同时期有着各具特色的艺术风貌。带有故事情节的“三国志”题材版画,结合小说每一章回最精彩的情节,采用写意、夸张、虚构等艺术加工形式,贴合原文描述,高度还原故事场景,增加书籍的可看性,也便于文化程度不高的读者轻松读懂故事。

绣像类的“三国志”题材版画,画家和刻工在人物造型上不断精益求精,人物塑造生动传神,不断尝试新的刊刻技法,采用主副图结构和添加场景等设置,达到人物绣像立体多样的艺术效果。从版刻插图的图文关系来看,图文并茂的形式为读者打开了获取更多信息的“新窗口”。

大众阅读需求的增长,也让版画插图从随文插图逐渐演变成卷前集中插图,继而发展为单行卷本的版画插图集,甚至是多卷本的版画插图册。

清代“三国志”题材版画插图在功能上早已超越了早期版画插图的辅助作用,甚至可以独立于文字之外,自成一体,表达文字所不能穷尽的丰富意涵,将版画带入一个新的高度。

结语

随着版刻技艺的不断发展和创新,至明清时期,已有众多优秀版画作品问世,尤其是小说、戏曲版画,在发扬传承雕版印刷技艺的同时,还兼顾了通俗性与大众审美意趣。

七种版本的“三国志”题材珍本版画,其艺术风貌总体呈现出灵动传神、戏剧性强的特征,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。具体而言,清初版画由于受到明代版画的影响,绘刻精工、动态感强,善于塑造人物形象。

这一时期的“三国志”题材版画,场景描绘上注重将人物融于具体情境,以场景衬托人物形象,插图中的建筑、景物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整体故事情节。绣像描绘尤其长于把握人物神态和身份特点。

其中清初苏州、金陵刊刻的“三国志”题材版画,在风格上受徽州版画风格影响,但又具有自身的特点,且各版本在描绘同一个情节时,加入了各自的艺术构思,各具创新之处。

清晚期“三国志”题材版画以人物绣像为主,通过两种途径以达到突出人物特点的目的。

一是增加与人物有关的物品和场景,采用主附图的方式呈现;二是将表现静态人物为主转变为描绘动态人物为主,尽可能地展现人物神采。

虽说清晚期版画不如明代及清初期版画细致精丽,但仍然有一定的审美亮点和艺术价值。清代“三国志”题材版画,给人以审美愉悦,呈现了精彩的版画艺术,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这些精美的版画离不开知名画家和刻工的鼎力合作,其版刻绘刻技艺的精湛程度令人叹服。中国版刻技艺是宝贵的文化遗产,版画技艺的传承一方面依赖于对传统雕版印刷技艺的保护和传承,另一方面需要当代版画艺人的守正创新。

参考文献

《古本小说版画图录》

《吴晓铃先生珍藏古版画全编》

《中国古代彩色套印版画图录》



栏目分类
相关资讯